6月29日上午,《北京世界文化遺產》慕課教程項目在我校北四環校區順利結題。該課題屬於北京高校大學英語教育發展中心2018年度“大學英語中跨文化能力培養”研究的重要內容,由我校張殿恩教授帶領外語教學團隊負責建設,歷時1年零2個月,圓滿收官。北京高教學會大學英語研究會理事長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張文霞到會並講話。會議由北京高校大學英語教育發展中心主任張喜華教授主持。 
結題現場 該課程是一門以內容為基礎的語言類立體課程,共7個單元,主講團隊由我校大學外語部三位骨幹教師與兩位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師組成,精講時間270 鍾。每課根據內容分為4-6 小節,最後形成每課的全集。本課程取材於北京世界文化遺產,視頻素材來自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國務院新聞辦五洲傳播中心記錄片。圍繞“立德育人、弘揚中國文化、讓世界瞭解中國、增強民族自信”的方針,精心打造了這門課程。課程分別講解了北京七處世界文化遺產,它們是“天壇”、“故宮”、“長城”、“頤和園”、“明清皇家陵寢”、“大運河”和“周口店遺產”等。 課程精心安排了旅遊和文化學習內容,分英語音頻、英語視頻、內容精講、詞彙學習、詞彙練習、擴展閲讀和口語話題等板塊,其中語音(原音或合成)和精講部分,幫助學習者從基礎開始,7個板塊、7個單元和7個北京世界文化遺產,多個功能按鈕,為學習者送上了十分精美的旅遊和文化大餐! 專家們從課程的背景和意義、課程目標、課程設計和結構,內容的邏輯安排、課程建構的理念、課程展開環節、主講人講解情況、語言和知識的輸入、人機交互和練習設置等多方面進行了指導和評價,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來自京內外的專家歷時近兩個月的評閲對課程進行了全方面的審查並提出了書面意見,一致同意該課程達到了結項要求,優質地完成了各項課題要求。結項會上,專家們還就後續拓展建設進行了研討,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張文霞教授講話從北京市乃至全國大學英語教育教學的高度進行了闡述。張喜華教授既從評閲專家的角度,又從北京高校大學英語教育發展中心的角度進行了發言,隨後,張慧琴教授、孫邊旗教授、嚴姣蘭教授和劉增美教授等都提出了寶貴的意見。 與會的專家和老師們都深感:“用英語講好故事”,尤其是講好我國著名文化遺產故事,具有重要意義。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一門契合時代精神,體現北京特色,服務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的優秀課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促進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和中國文化,能促進北京文化的對外傳播。課程適合作為翻轉課堂教學中的課外學習內容,可以成為留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介紹性課程。 該課程符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明的方向:在新時代要開啓新徵程、引領新航向、續寫新篇章,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同時貫徹和落實了教育部和各級教委進一步推動“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和“教育與教育技術深度融合”的要求。 該課程服務首都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功能,服務“中國文化走出去” “人類命運共同體”戰略,很好地反映了了中國文化在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助力培養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熟練運用外語、精通中外談判和溝通的國際化人才,服務培養“一帶一路”等對外戰略建設急需的懂外語的各類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 課程鏈接://myic.icclass.com/commonCoursestru/index.aspx?coursecode=HERITAG001&from=singlemessage |